• 799200447

哈工大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家大科学工程

日期:2020-08-28 来源:松北区人民政府 访问量:
字号:

一、企业概况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拥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大学。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曾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9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材料科学进入全球前1‰行列,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行列。

学校现有两院院士38人(含共享院士18人),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特聘教授44人、科学基金获得者5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8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6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2个、科技部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学校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定位,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首次实现了激光全自动束靶耦合引导,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突破了FAST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参与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连续6年7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一大批成果助力“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等重大任务,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等多个奖项,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

二、项目概况

(一)总投资及年计划投资情况

项目总投资11.3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1.1亿元。

(二)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建设起止年限为2019-2022年,总建筑面积为28766平方米,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空间综合环境地面模拟平台,结合高分辨率动态原位/半原位分析手段,形成完备的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机理、跨尺度关联和动力学演变规律等方向的研究条件和能力。主要建设空间综合环境模拟与研究系统、空间磁环境模拟与研究系统、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模拟与研究系统、数值仿真与中央监控系统、建安工程与配套公用设施。

(三)带动作用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不仅为科学前沿探索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团队。

作为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空间环境因素最多的在建空间环境设施,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学术带头人、各领域科研和工程技术高级研究人员为学术骨干、中青年教师为基础的学术和工程支撑团队培养模式,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空间领域高水平研究人才的“聚宝盆”。

设施从建造到运行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溢出的经济社会效益体现在设施建造过程的关键技术及建成后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上。包括隔微振技术、纳特级大型屏蔽室设计与建造技术、多通道级联电弧等离子体源研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一方面,直接为其服务的产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打破同类产品国外厂商市场垄断的同时,反向促进实现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间接对人才集聚、资源配置、地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除上述关键技术带来的影响外,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的建设和运行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溢出还包括质子/重离子治癌(粒子加速器)、电子系统抗辐加固、航天用新材料研发等方面。

三、目前进展情况

目前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